做完植牙後若突然感到「植牙植體搖晃」或「植牙鬆動」,多數患者第一時間都會恐慌,擔心辛苦完成的人工牙根前功盡棄。
其實,造成搖晃的原因很多,從早期骨整合不佳到晚期的植體周圍炎發生率攀升,都可能埋下風險。
只要及早診斷、針對病因處理,仍有機會保住植體,避免拔除重植的憾事。
牙識網整理以下臨床重點,協助你快速分辨危機來源,同時提供行動指引,讓你在面對植牙問題時能及時求助專業。
植體為什麼會搖晃?植牙鬆動背後的潛藏問題


植牙完成後若出現「植牙植體搖晃」,臨床通常代表植體與牙槽骨的動態平衡被打破。
造成失衡的因素絕非單一,從手術階段的骨密度評估、植體初期穩定度(ISQ 值)、咬合設計,到術後口腔清潔、系統性疾病控制,都牽一髮動全身。
若忽略早期訊號,小小「植牙鬆動」恐迅速演變成晚期骨整合失敗。
骨整合失敗是最常見主因
骨整合階段若未與牙槽骨牢固結合,就容易出現植牙植體搖晃。
常見影響因子包含患者骨質疏鬆、糖尿病控制不佳、抽菸及早期過度咬合負荷等。
骨整合失敗通常在術後 3~6 個月內顯現,X 光可見介面無「白線融合」影像,敲診亦呈現金屬聲。
臨床統計顯示,初期失敗率約佔所有植牙失敗案例四成以上。
- 術後立即負重過大
- 全身性疾病導致癒合不良
- 抽菸與口腔衛生差降低骨整合成功率
- 夜間磨牙造成微動
手術後感染或壓力過大也會讓植體鬆動
感染是植牙鬆動不可忽視的殺手。
術區若清創不足或患者未按時服藥、冰敷,細菌即可能在軟組織滋生,導致傷口腫脹、膿液與疼痛。
另一方面,過早啟用臨時假牙,咬合力直接壓迫植體,也會使骨結合受到破壞,引起植牙植體搖晃。
若 X 光呈現骨溶解陰影,通常須拆卸假牙、控制感染並降低咬合力方能挽救。
假牙或支台齒鬆脫別誤以為是植體本身問題
臨床上最常被誤判的是「上部結構」鬆脫。
當連接植體與假牙的螺絲鬆掉,患者會覺得假牙搖動,但實際上植體仍穩固。
此時只需重新鎖緊或更換螺絲即可,絕大多數能在一次回診內解決問題。
植牙搖晃與植體周圍炎有關嗎?
當植牙植體搖晃伴隨牙齦紅腫滲血,專業醫師首先會懷疑是否與植體周圍炎相關。
這種源自細菌生物膜的慢性發炎,不僅令軟組織退縮,還會引發骨吸收,使植牙鬆動雪上加霜。
植體周圍炎發生率高嗎?
根據台北市牙科植體學學會整理文獻,植體周圍炎發生率(peri-implantitis prevalence)在全球報告中介於 19%~63%,而輕度黏膜炎更高達 47% 。
換言之,每做 10 顆植牙,平均可能就有 2~6 顆遭遇植體周圍炎,風險不可小覷。
不處理可能導致植體脫落甚至骨萎縮
植體周圍炎若未及早治療,會快速造成骨吸收。
研究指出,第一年骨流失 >1.5 mm 或其後每年 >0.2 mm,即屬不正常骨吸收。
若骨流失持續惡化,終將造成植體鬆動脫落。
骨萎縮後需補骨再植,療程耗時費用高,患者身心負擔巨大。
你感覺到的「植牙搖晃」是哪一種?
患者自行感受到的「搖晃」現象,其實可能來自完全不同的解剖結構。
有時僅僅是假牙螺絲鬆脫或牙冠黏著劑失黏,有時則是整根植體動搖,代表深層骨整合已受破壞。
臨床評估時,還需區分早期(術後 6 個月內)與晚期(超過 1 年)搖晃,因為病程階段不同,處置策略與預後差距極大。
假牙搖動 vs. 植體本身晃動怎麼分辨?
自我檢測時可用指尖輕推冠部:
- 僅假牙晃動:感覺有間隙聲,植體頸部無疼痛。
- 植體本身晃動:整顆牙根連帶移動,伴隱痛或敲擊痛。
如仍難以區分,建議即刻回診,由牙醫以扭力扳手與 X 光確認實際搖晃來源。
早一步檢查,就能早一步修復,避免植牙鬆動加劇成骨整合失敗。
早期晃動與晚期搖晃差別在哪?
- 早期(術後 0–6 個月):多因骨整合不足或感染;通常經適度減壓、清創與抗菌,可望保留植體。
- 晚期(>1 年):常與植體周圍炎發生率攀升、骨吸收或上部件磨損有關;需更複雜的骨再生或拆卸重植。
植牙鬆動怎麼辦?處理方式依嚴重程度而異
發現植牙鬆動後,千萬不可一味拖延或自行加壓咀嚼,否則「植牙植體搖晃」往往因過度微動而惡化。
臨床治療流程講求「分級管理」:先判定鬆動屬於假牙零件、軟組織感染,抑或骨缺損;再依嚴重度選擇鎖緊、清創、再生或拔除重植。
假牙鬆動可重新鎖緊或更換零件
最常見的處理是「拆冠、鎖螺絲、重新封填」。
如果牙冠螺絲已磨損,則需更換新螺絲或改用黏著式牙冠,提高穩固性。
成功率高、修復時間短,是初階搖晃最經濟的解方。
輕度植體周圍炎可透過清創與抗菌治療改善
臨床會先進行鈦表面清創、超音波牙周刮治,再搭配 0.12% 氯己定或局部抗生素凝膠控制細菌。
部分案例加上低劑量雷射,可促進軟組織癒合。
及時介入可顯著降低植體周圍炎發生率復發。
骨吸收嚴重時可能需拔除重植
若放射線照片顯示骨缺損包圍植體超過 50%,多數醫師會建議拔除並補骨,同時讓傷口靜養 3~6 個月後再評估重植。
儘早決策,可避免骨萎縮更惡化,提升二次植牙成功率。
別讓植牙鬆動搖晃變成大麻煩——林錫奎醫師給你的專業建議
任何「植牙植體搖晃」訊號都值得重視,經過正確診斷與整合治療,絕大部分植體仍有機會獲救。
關鍵在於建立長期維護計畫,結合牙周治療、咬合力管理與定期影像監測,才能抑制植體周圍炎發生率,防止植牙鬆動反覆上演。
及早診斷,能幫助你保住植體
林錫奎醫師提醒:「植牙植體搖晃不一定代表失敗,但代表需要立即檢查!」
透過 CBCT 斷層掃描、咬合力測試與牙周探針評估,可精準判斷骨整合與周邊組織健康度,對症處置才能延長植牙壽命。
整合牙周與植牙治療,防止問題反覆發生
- 全面牙周治療:清除鄰牙感染,降低植體周圍炎發生率。
- 咬合力量分散:製作夜間咬合板,避免磨牙。
- 定期維護計畫:每 3~6 個月由專業牙衛生師深度清潔與扭力檢測。
植牙技術已臻成熟,但「植牙植體搖晃」仍是臨床不容忽視的警訊。
無論是假牙螺絲鬆脫、骨整合失敗,抑或植體周圍炎發生率所致的骨吸收,及早診斷與客製化治療都是保護植體、節省費用並維持口腔功能的關鍵。
若你正面臨植牙搖晃困擾,請立即填寫預約表單或是致電諮詢林錫奎醫師,讓專業協助你守護珍貴笑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