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在照鏡子時發現「牙齦長一顆軟軟的」,卻不覺得疼痛,是否曾一度猶豫要不要就醫?
事實上,牙齦出現異常腫塊即便不痛,也可能是口腔或全身健康的警訊。
許多患者會因為「不痛就沒事」的錯誤認知而忽略早期治療時機,導致問題惡化。
本文中牙識網將解析常見導致牙齦腫塊的原因,包括囊腫、良性腫瘤與牙周疾病等可能性,並說明這些變化可能代表什麼健康問題。
若你也正為「牙齦長一顆不痛」的情況感到困惑,務必閱讀本文,了解該如何分辨、處理,並盡早就診。
牙齦長一顆不痛軟軟的是什麼?你可能遇到的3種可能性


當牙齦上出現一顆不痛的軟塊時,雖然表面看起來無害,但這可能是多種潛在口腔問題的初步徵兆。
了解不同類型的可能性,有助於判斷是否需要儘速就診。
牙齦囊腫
牙齦囊腫,特別是牙根尖囊腫,常因牙髓感染或根尖周圍慢性發炎所致。
這類囊腫形成初期通常無明顯疼痛,因此容易被忽略。
- 形成原因:蛀牙未及時治療,導致細菌感染深入牙髓,進一步侵入牙根尖周圍組織。
- 症狀:牙齦上出現一顆軟軟的、不痛的小包,按壓可能有輕微液體感。
- 風險:若未治療,囊腫會逐漸擴大,破壞周圍骨質,甚至引發牙齒鬆動或脫落。
早期治療可以避免進一步併發症,建議定期檢查牙齒狀況。
牙齦纖維瘤或增生
牙齦纖維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,通常因長期刺激(如牙套、牙結石或不當咬合)導致牙齦組織過度增生。
- 特徵:多為光滑、圓形的腫塊,觸感軟或略硬,不易移動。
- 無痛性:由於發展緩慢且沒有發炎,初期幾乎不會引起疼痛。
- 位置:常見於牙齦邊緣或牙間乳突。
雖屬良性,但仍建議由牙醫師評估,確保腫塊性質與治療必要性。
萌牙囊腫
此類囊腫常出現在智齒發育期間,當牙齦下的智齒尚未完全冒出時,可能形成一個不痛但柔軟的腫塊。
- 常見位置:下排後牙區,特別是智齒未萌出處。
- 外觀:牙齦看起來有腫脹感,按壓可能略有液體波動。
- 潛在風險:若感染,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或臉頰腫脹。
即便沒有疼痛,也應由牙醫師確認是否需拔除智齒或進一步處置。
牙齦腫一顆但不痛,小心拖久變嚴重!
許多人發現「牙齦腫一顆」但沒有明顯不適時,常會選擇觀望,但事實上,這些腫塊可能是更嚴重疾病的前兆。
牙齦腫塊「看起來沒事」卻暗藏危機?
牙齦異常腫塊即使外觀穩定,也不能排除內部可能存在慢性病變或隱性發炎。
- 可能代表慢性感染,如根尖周圍炎持續進行卻未擴散至神經層,因而未引起痛覺。
- 腫塊位置與形狀也有意義,例如靠近牙根的腫塊多與根管相關。
即使沒有明顯症狀,仍建議拍攝X光確認腫塊內部變化。
慢性發炎可能發展成牙周病
長期存在的牙齦腫塊,若伴隨牙齒搖動、牙齦退縮,可能是慢性牙周病的警訊。
- 牙菌斑堆積與牙結石刺激是主要元兇。
- 若拖延治療,可能出現牙齒鬆動、牙縫變大,甚至牙齒脫落。
定期洗牙與牙周深層清潔,可大幅降低牙周病風險。
口腔良性腫瘤初期也可能無痛
少數情況下,牙齦上出現的腫塊可能是口腔良性腫瘤,如血管瘤或神經鞘瘤,通常初期無痛,表面呈紅或藍紫色。
- 成長速度緩慢,但不會自行消失。
- 部分腫瘤血管發達,容易出血或感染。
由牙科專科醫師檢查並判斷是否需切除或追蹤觀察是必要的步驟。
這些情況的牙齦腫塊,要特別警覺!
雖然「牙齦長一顆軟軟的」不見得馬上有問題,但若出現下列變化,建議盡速就醫評估。
腫塊突然變大或顏色變深
原本穩定的腫塊如果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大,或是顏色轉為深紅、紫黑色,可能表示組織發炎或內部出血。
- 可能代表囊腫感染或腫瘤性變化。
- 需要進一步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才能確認。
短時間的變化通常不尋常,應盡快就診。
合併出血、流膿、異味等症狀
腫塊若出現自發性出血、流膿、口腔異味,極可能已發展成急性感染或膿瘍。
- 伴隨紅腫熱痛時,可能需抗生素與引流處理。
- 長期感染也可能破壞牙齦與骨質結構。
這類症狀不可輕忽,應即時接受牙科治療。
腫塊壓下去有液體感或會回彈
按壓時若有水袋般的回彈感或波動感,表示內部可能為液體或膿液積聚。
- 典型於囊腫或膿瘍形成初期。
- 有時需開刀排膿或抽取內容物確認性質。
這類感覺異常建議由牙醫師進行觸診與影像輔助診斷。
牙齦長軟塊該看哪一科?牙醫師怎麼處理?
發現牙齦有異常軟塊時,應及早就診。
牙科醫師會透過問診、視診與影像檢查,判斷病灶性質並制定治療計畫。
Q:牙科初診怎麼檢查這顆腫塊?
- 視診:檢查腫塊大小、位置、表面顏色與質地。
- 觸診:確認是否為硬塊或液體囊腫。
影像檢查:如X光、全口斷層掃描(CBCT),可觀察腫塊深度與周圍骨質變化。
有些情況也需進行活體切片檢查,以排除腫瘤可能性。
Q:可能的治療方式有哪些?
- 感染性囊腫:根管治療或手術清創。
- 纖維瘤或增生:視情況進行切除手術。
- 萌牙囊腫:可能需拔除智齒並處理囊腫內容物。
治療選擇需依病灶性質、大小與位置綜合評估。
Q:手術處理會不會痛?要休息幾天?
- 手術過程會使用局部麻醉,幾乎無疼痛感。
- 術後可能有輕微腫脹與不適,通常休息1~3天可逐漸恢復。
- 根據一般經驗,傷口癒合需約1週,建議期間避免刺激性食物。
術後遵守醫囑,有助於快速恢復與預防感染。
發現「牙齦長一顆軟軟的」時,即使沒有疼痛,也不應掉以輕心。
早期發現與處理是避免後續併發症的關鍵。
若你對口腔異常狀況有疑問,建議立即預約專業牙醫診斷,確保健康無虞。